從化區呂田鎮地處廣州北部山區,轄區面積達3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具有地廣、山多、線長、人稀的顯著特點。為維護山區的長治久安,近年來廣州市公安局從化區分局呂田派出所堅持和發展新時期“楓橋經驗”,著力健全完善山區矛盾糾紛化解機制,鄉村治理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全所共排查群眾矛盾糾紛126起,化解126起,成功率達到100%,堅決避免“小時化大、大事轉刑”,讓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走出一條具有呂田特色的矛盾糾紛化解新路徑。
小事不小看 人情暖人心
2022年7月中旬,呂田鎮竹坑一放牛郎因一時疏忽,牛群誤入農田踩踏、偷吃了七八戶村民的莊稼,村民跟放牛郎便在田間地頭爭吵起來。一方因家庭經濟困難揚言寧可“牢底坐穿”也不賠償,另一方強硬堅持“一定要追究責任”。
社區民警迅速介入,聯同村社干部在田間地頭分別緩和雙方情緒,指出都是“呂田老表”,低頭不見抬頭見,不能因小事破壞鄉鄰情,再析理說法、指出雙方過錯。經過前后三個小時多的調解,終于達成一致意見,在社長招呼下碰了一杯“呂田頭酒”后,雙方握手言和。
小糾紛連著大民生,長久以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呂田地區特有的“熟人社會、人情社會”風土人情,往往一句口角、一樁小事可能引發矛盾,一杯“頭酒”、一句“老表”就能解決糾紛。
為此,派出所狠抓信息陣地建設,在村落的小賣部、檔口、門樓等村民經常集聚的地方建設了35個警民聯系點,及時收集到社情民意和小糾紛、小苗頭。同時強化與村社干部、黨員、網格員、宗親長輩等治安力量的走訪聯系,在發生矛盾糾紛時能第一時間介入,有效避免矛盾升級,減少因山路遙遠民警未能及時到場處理而導致事件升級的情形。民警到場后,亦注重“用人情暖人心”拉近感情的距離,讓雙方在“情、禮、法”三要素的緊密結合下“化干戈為玉帛”。
矛盾“不回所” 心結就地解
2022年6月份,呂田鎮某村兩村民因蓋房問題發生糾紛,雙方手持鐮刀磚頭對峙,形勢瞬間劍撥弩張。民警迅速到場制止,將雙方勸解到附近的“矛盾調解室”,并邀請該村前、現任書記分別陪同相熟的一方到調解室進行調解。有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村干部作伴,并在熟悉的“村長輩”撮合下,雙方很快冰釋前嫌,達成和解。
呂田鎮地域遼闊、交通不便,轄區有10多個村居到派出所的車程超過30分鐘,最遠地區需要將近70分鐘,并且常住人員的多為老人、婦女。呂田派出所為方便群眾矛盾糾紛的化解,在每個村委駐點設置群眾“矛盾調解室”,并重點在三個距離派出所超過20公里偏遠地區打造“東坑矛盾調解室”“蓮麻矛盾調解室”“魚洞矛盾調解室”。整合司法、信訪、駐村律師、村居委員會、網格員、老黨員等治安積極分子資源,發揮村居調解員“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推行矛盾就地解決,讓矛盾糾紛“不回所”。
用好“硬方法” 啃下“硬骨頭
2022年8月底,呂田轄區某廠發生帶班組長和組員打架,并造成一人輕微傷的警情。傷者要求賠償三萬元,因索賠數額與打人者預期差距較大,雙方難以達成諒解協議,影響到企業的工作開展。派出所啟動“3+N”司法聯調制度,聯系民調律師對雙方開展說法、釋法,明確告知傷者賠償數額通過司法途徑也不能實現,促使受傷一方降低賠償要求。經過司法權威介入,雙方順利達成和解。
對多次調解均不能和解,或者發生重大疑難矛盾糾紛時,呂田派出所通過強化“3+N”司法聯調工作制度,與鎮綜治中心、司法所組成貼合山區特色的“三人法律調解小組”,及時引入司法、信訪、國土、林業、村居委等部門協同處理,由法律專業人員解讀法律依據和法律后果,形成“鄉村法律小講堂”引導矛盾雙方在法律的幫助下達成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