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茂名信宜有“活力之城”的新譽,為營造平安健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信宜市以網格治理為抓手,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以“強、早、引、惠、學、文”六劑“社會治理“良方”為高質量發展“強身健體”,形成了市域社會治理的“信宜經驗”。
強:固本強基 正氣內存
要做好新時期的社會矛盾調處工作,干部隊伍建設是關鍵。近年來,信宜市大力實施“固本強基”工程,市委建立是“陽光推薦干部、五湖四海選用干部、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等機制,從嚴從優選準配強基層領導班子,把那些政治思想表現好、有能力、有擔當的同志選配擔任鎮(街道)村(居)干部;對民意較差,群眾意見較大,能力欠缺的人員堅決調整。在村級換屆中,該市廣辟納賢渠道,將一批致富能手、生產經營大戶、出色鄉賢、民辦教師、大學畢業生、機關下派干部選任到村官崗位,切實解決了村(居)干部后繼乏人的問題。目前,信宜市的村 “兩委”干部中,以40歲左右、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為主體的一大批政治堅定、作風扎實、公道正派、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同志擔當 “領頭雁”,為創業干事、維護穩定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記者在東鎮街道、丁堡鎮、鎮隆鎮等地采訪了解到,該市在抓好干部隊伍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建立完善與時俱進的管理制度,大力抓好鎮(街道)村(居)財務管理、政(村)務公開、懲治腐敗、作風建設等各項工作,大大地降低了以往群眾對政府部門的對立情緒,密切了政府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從而減少了糾紛的發生。
早:及早介入化解 防患于未然
俗話說,有病趁早治,病向淺中醫,這與及早介入化解糾紛,從源頭上預防矛盾激化原理是一樣的。對于北邏社區干部陳進喜而言,這一點體會頗深。他告訴記者,通過實施網格化管理,從村里老黨員、老干部、老村委會主任、老村民和老軍人中挑選責任心強、威信高、有能力的同志擔任片區網格員(調解員),做到沒有問題抓預防,潛在問題抓排查,發生問題抓疏導,出現問題抓調處,為有效化解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
鎮隆鎮鎮村干部到群眾家中開展“平安大走訪”。圖片來源:南方+
據了解,目前信宜在建立了市、鎮(街道)、村(居)三級人民調解協調領導小組及調解委員會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預防化解矛盾伸延到自然村,全市9700多個自然村(村民小組)均成立民間調解會,配備義務調解員。鎮(街道)、村(居)綜治中心堅持做到每天定時收集、分析研判、分流處置等,掌握化解矛盾的先機。2022年以來,該市各級調解組織共調解民間糾紛4542宗,調解成功4465宗,調解成功率達到98.3%。全市無發生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矛盾糾紛,“平安信宜”成為更加靚麗的金名片。
引:引進企業落戶 發揮鄉賢引領作用
所謂“人閑是非多,百忙解千愁”。北邏社區創新工作機制,把鄉村產業振興與社會治理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引導鄉賢回鄉辦廠等途逕,初步實現了“以發展促穩定”的目標。目前落戶北邏社區大小企業共4家,為村民提供了300多個靈活的就業崗位。村民可以利用空余時間,自由參加村里工廠的手工制作、農業基地施肥除草等,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大受村民歡迎。忙起來的村民生活充實,收入增加,家庭和睦,農作物豐收,矛盾糾紛明顯減少,形成了產業興旺、生活安寧和諧的鄉村新氣象。
鎮隆鎮十里村是鎮隆鎮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之一,該村注重發揮鄉賢的引領作用,成效明顯。該村優秀鄉賢梁家聲等發起成立鎮隆鎮第一個自然村村務協商議事會,籌建了基金會。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領下,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民主協商的工作機制,及時思民想、集民智、解民難,為村里打造文化廣場、法治公園、悠閑綠道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持,為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惠:打造民生工程 切實惠民益民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平安是一座城市發展最重的一抹底色。信宜樹立“大平安”理念,跳出了治安好、犯罪少的狹義“平安”,走向涵蓋社會全面發展的廣義“平安”。近年來,信宜提出了“高質量建設生態發展區的現代活力之城”的總體目標,統籌抓好“平安報表”和 “經濟報表”,全力打造民生工程,切實惠民益民,為群眾平安幸福加碼。該市東江河污水管網改建項目、玉都新區片區上的紅旗東路、南玉大道等交通項目、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信宜學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屬信宜學校、書香公園等提升城市品位的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山青水綠、宜居宜業的信宜大地,正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生機與魅力。
學:推進學法普法工作 厚植社會法治氛圍
為營造全民學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圍,信宜市進一步加大普法力度,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普法宣傳,全面提升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法治素質,構建全域普法大格局,推動法治政府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助力添彩。
據了解,信宜各鎮(街道)村(居)根據自身優勢整合資源,搭建社區學法平臺,聘請駐點律師定期舉辦法律知識講座,提高居民法律意識。在社區黨員活動室、民主法治議事廳、法制圖書閱覽室等固定陣地,以看得見、聽得懂、記得住的內容和方式,開展內容豐富的普法宣傳工作,打通法治宣傳“最后一公里”。
北邏社區干部陳進喜告訴筆者,社區組織開展的普法講座內容都是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如耕地、水利、婚姻等方面的矛盾糾紛,讓文本上的民法典真正活用起來。
文:文化與治理相融 提升平安建設“軟實力”
“活力之城”信宜,古屬百越之地,歷史悠久,慈孝文化源遠流長。近年來,信宜市委、市政府致力創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通過慈孝文化的潛移默化,將凸顯文化精髓的歷史、文化,民俗、家風,家訓等元素與平安文化融合,塑造信宜特色平安文化內涵,讓廣大群眾受到傳統道德文化熏陶的同時,引導社會群體提升守法自覺,主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社會共融的友善氛圍日漸濃厚。
錦江綠道鎮隆段美景。圖片來源:南方+
筆者在丁堡鎮采訪了解到,該鎮按市的部署大力推動慈孝文化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公園,讓慈孝理念內化于心,外化為一種文化自覺,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該鎮山背村建設了“慈孝長廊”,以點帶面創建“慈孝門堂”,將慈孝內容納入村規民約,豐富了社會治理“軟實力”,夯實了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