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糾紛隱患評估模型,為數字金融產品“把脈問診”;打造全國首個互聯網金融糾紛在線批量審理系統,實現類案批量化解;制定多項互聯網金融要素標準,推動數字金融糾紛的司法標準建設;參與共建全國首個數字金融協同治理中心,以司法對接監管,提升糾紛解決質效……
近年來,廣州互聯網法院(下稱“廣互”)大力加強智慧法院建設,推動類型化案件訴源治理,以司法規則引導糾紛隱患排查和多元化解。截至目前,該院互聯網金融類案件從源頭上減少近70%案件量。
今年初,廣州市委政法委啟動了為期3年的“廣州市政法領域改革創新‘一部門一品牌 一區域一亮點’計劃”, 廣州互聯網法院的數字金融產品糾紛隱患評估模型入選該計劃。本期“政法領域改革創新的廣州實踐”專欄,筆者采訪廣州互聯網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院創新提升數字金融糾紛治理能力的經驗做法。
搭建糾紛隱患評估模型
為數字金融產品“在線體檢”
“法官建議:開展互聯網貸款合規性自查,規范貸款利率、相關格式條款的合理提示義務等?!辈痪们?,廣州某金融機構將自家產品導入廣互“數字金融產品糾紛隱患評估模型”(下稱“評估模型”),一鍵獲取了評估綜合得分和上述司法改進建議。
“有了這份‘診斷報告’,我們可以更快找到產品設計在送達條款、違約條款、管轄協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隱患和癥結,減少金融糾紛?!睆V州某金融機構負責人說。
成立四年來,廣互共審結互聯網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和小額借款合同糾紛67000余件,涉及39家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55種數字金融產品。
“在辦案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數字金融產品存在風險控制弱化、客戶資質下沉、重復授信、片面營銷等問題?!狈ü俳榻B,一些產品在格式條款表述、電子合同存證、助貸機構責任、消費者個人信息收集等方面的規定也不夠明晰,造成該領域糾紛頻發。
如何做到糾紛預防在先?評估模型應運而生,在進入立案環節之前,該模型通過6個維度34項指標對金融產品進行全方位“問診”,著重考察產品證據數字化水平、貸款流程化能力、產品合規化程度等。
“評估過程中,金融產品的貸款申請流程、身份校驗方式等,都必須完整清晰披露?!蹦辰鹑跈C構訴訟代理人呂律師說,這些信息與金融消費者權益息息相關,對其進行合理評估、督促整改后,將有效促進金融產品進一步依法合規,并加快數字化轉型。
為進一步優化數字金融產品結構,降低糾紛隱患,廣互對金融產品的“體檢”貫穿案件始終?!鞍讣徖硗戤吅?,我們也會對解紛效果進行終端評估?!鞭k案法官介紹,終端評估以每季度為一個周期,通過建構數據模型,結合類案審判執行效果、金融消費者意見反饋、整改落實情況等8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并核定等級。
完善金融產品要素標準
助力糾紛類案“批量智審”
不久前,廣州某金融機構訴訟代理人譚律師在完成糾紛隱患評估后,收到一條特別的短信:他剛剛提交的案件材料已被分類簡化為27項事實要素,通過簡潔易懂的4張卡片展示出來?!鞍讣聦?、核心爭議一目了然,非常便捷?!弊T律師說,廣互同步對同批類案進行交互式審理,僅用12天就解決了同類型1753件糾紛,用時縮短三分之二以上。
糾紛化解為何如此高效?“類案批量智審”系統是關鍵。早在2019年,廣互就上線了全國首個互聯網金融糾紛全流程批量智審系統,覆蓋調解、立案、送達、庭審、宣判等全部訴訟環節。
數字金融領域合同糾紛數量龐大,相關產品合規情況參差不齊,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完善金融產品要素標準,是實現批量化解的前提。
近年來,廣互圍繞當前金融產品通用合同文本中的主體、管轄、標的、送達、存證等方面提取了40項要素,并在司法實踐中逐步形成規范?!氨热?,我們受理的數字金融產品借款人遍布全國,但很多借款合同文本中電子送達條款缺失或約定不明,找不到借款人?!鞭k案法官回憶,以往90%以上的案件都需進入漫長的公告送達階段,給糾紛批量化解造成不小障礙。
為此,該院向相關金融機構提出增改電子送達等合同內容條款的建議。如今,電子送達已成為數字金融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條款,已有23家金融機構在合同文本中增加電子送達條款,相關案件平均審理時長也縮減三分之二以上。
“合同條款變化直接促成糾紛化解質效提升,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合同要素標準化的重要性?!毕嚓P負責人說。自今年3月開始,廣互聯合多家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金融科技企業和行業協會開展合同要素標準化制定工作。
經過多輪調研、評估和修改,今年9月,廣互牽頭起草的《互聯網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要素標準》《互聯網小額借款合同糾紛要素標準》《互聯網金融電子數據存證標準》三項團體標準經審議投票通過,在“全國標準信息平臺”正式發布。
參與審議的廣東金融學院法學院院長張長龍認為,這三項標準有效填補了數字金融產品前端要素設計的空白,一定程度減少了糾紛隱患,提升了審判效率。
推動數字金融協同治理
今年訴前化解糾紛53000余件
今年7月,廣互在對某小額貸款公司數字金融產品進行隱患評估后,發現產品未以合理方式展示貸款實際年化利率,此類問題在金融產品具有一定普遍性。為此,該院以示范性庭審方式,邀請監管部門、相關企業、行業協會等100余人在線旁聽庭審,并當庭宣判。
“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產品中也存在,接下來我們會全面自查合同條款,及時整改?!蓖徑Y束后,某企業法務人員表示。
這是廣互踐行司法審判與數字金融監管有效聯動的縮影。數據顯示,該院目前已對上億條電子合同類數據進行了對接、存儲,充分發揮司法大數據多源分析、多維評估、多重預警作用,定期向監管部門推送隱患評估結果。
近年來,廣互與金融監管部門、地方金融風險監測平臺、調解組織、行業協會等13家單位密切聯系,針對司法實踐中發現的普遍性問題及時發出23份司法建議,涉及借款人隱私和信息保護、金融機構披露義務、反欺詐篩查等領域。
截至目前,該院司法建議反饋率與采納率均為100%。今年以來,已妥善訴前化解糾紛53000余件。
■對話
廣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負責人:
探索互聯網金融案訴源治理新方法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廣州互聯網法院綜合審判三庭負責人,請其介紹廣州互聯網法院推動互聯網金融案件訴源治理的經驗做法以及下一階段工作思路和具體舉措。
南方日報:為什么選擇互聯網金融案件作為訴源治理突破口?
相關負責人:目前互聯網金融糾紛頻發,大量案件涌入司法機關,案件占比相當高。按照傳統辦案模式逐個審理案件,“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我們抓住金融糾紛法律關系單一、同質化特征明顯的特點,引導金融產品向訴訟友好的標準化方向發展,推動解紛模式向便捷高效的批量化模式轉變。我們希望結合智能化輔助工具、多元解紛手段、要素化審判機制,最終實現金融糾紛一站式數字化訴源治理,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做法。
南方日報:在推動互聯網金融類案訴源治理方面,廣互還有哪些創新舉措?
相關負責人:我們堅持司法效能與科技賦能深度共融,目前數字金融產品糾紛隱患評估模型已對接我院金融類案批量智審系統、數字金融協同共治“Rong”平臺、“網通法鏈”智慧信用生態系統,實現矛盾糾紛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治理。在智慧法院建設方面,我們探索運用失聯修復技術提升失聯當事人觸達率;構建AI批量調解糾紛引擎,輔助人工審查,提高糾紛處理的智能化程度;研發上線“All in Message 5G智審卡片”,助力調解成功率提升25.1%,該項目入選法治日報社主辦的2022年度政法智能化建設智慧法院創新案例。
南方日報:圍繞數字金融產品糾紛隱患評估模型,下一步還有哪些措施?
相關負責人:一方面,我們將依托數字金融產品糾紛隱患評估結果構建起分層過濾、網上網下、銜接配套的遞進式多元糾紛解決新體系,形成“隱患預測—處置反饋—持續監測”閉環管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等各類調解組織作用,形成分工負責、聯動融合的治理格局,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疏導端用力。另一方面,我們還將繼續強化類案訴源治理工作的科技武裝和數據加持,結合司法數據聯網、數據智能推薦、人工智能引擎等技術,以清晰的制度規范和標準建設,會同司法、政府、社會三方力量,服務數字金融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