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區人民法院家事調解室 坪山區人民法院供圖
為進一步完善家事審判工作機制,更好地實現案結事了。深圳市坪山區人民法院開設的“醫心門診”,用心打造家事糾紛調處新模式,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自2021年以來,坪山法院共審結家事案件315件;調撤189件,調撤率達60%。
據悉,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家事糾紛化解工作也面臨更高要求更嚴挑戰。坪山法院通過“三個融合”,探索出來一套化解家事糾紛的“柔情解法”,即以彌合感情、修復親情為出發點,剛柔并濟、調判結合,盡力把矛盾化解在“家”的范圍內。
首先,將機制創新與基層黨建相融合。強化“砥礪營”黨建品牌引領,及時升級家事審判理念,積極賦能家事審判機制創新,引導辦案法官從專注審判工作的“結案能手”,轉變為問診家事糾紛的“專業醫生”,通過“把脈、會診、開方”,做到審案情更審內心、化糾紛更化困境、求和睦更求和諧,使家事案件的審理更加符合家庭倫理道德和司法審判規律。
其次,將專業審判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充分發揮本地客家“孝善”文化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講好家事審判故事,汲取傳統文化養分。在辦案中鼓勵法官轉變思維,樹立孝善理念,將“德孝禮義”理念融入到庭審、調解等訴訟活動中,注入新內涵,促使當事人回歸家庭、重塑親情。
再次,將案結事了與情感修復相融合。建立法律、心理“雙干預”制度,構建“1名法官+1名心理咨詢師+1名密切聯系人”的家事審判團隊,把調解貫穿訴訟全過程,形成以親情修復為主導、多元化解為驅動、調查回訪為輔助的工作模式,從“硬”裁判到“軟”疏導、“柔”調解,努力實現“為社會減壓、為家庭療傷”目標。
心理“輔診”
“三重把脈”破除困局
“謝謝法官,謝謝心理咨詢師,你們教給我們控制情緒的方法真管用。我們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現在和好如初了?!边@是一起因債生恨起訴離婚的案件,承辦法官與心理咨詢師全程介入此案,將其調解和好,當事人電話反饋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這起案件中,女方借貸開設奶茶店,因經營不善等原因關張倒閉,希望丈夫與其共度時艱。但男方手頭吃緊,且疏于溝通,以致女方誤以為男方另有所圖,于是爭吵不斷,最終以感情不和為由向法院起訴離婚。收案后,承辦法官立即啟動心理輔導機制,委派心理輔導師介入疏導工作,通過四次背靠背心理疏導,找準產生夫妻矛盾的癥結:溝通障礙。針對雙方的關系現狀,承辦法官與心理輔導師開展“定制式”婚姻輔導,促使雙方都審視了自己的行為,意識到對方在溝通中受傷,于是都放下了怒與恨,從劍拔弩張轉而溫暖相擁。
記者從坪山法院處了解到,司法實踐中,感情不和是大多數家庭紛爭的理由,而這個理由背后,往往是家庭成員溝通障礙的困境。坪山法院建立心理疏導機制、成立心理疏導工作室、出臺心理疏導制度、聘請兩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將心理干預治療貫穿辦案全過程。
在訴前,強化心理疏導,通過“尊重—傾聽—共情—交流”機制,紓解其心理問題,理性看待家庭紛爭。在訴中,強化家事調查,由家事調查員開展深入調查,形成婚姻危機根源、情感破裂程度及親子關系評估等方面的書面報告,為法官把握案情、處理糾紛提供有力參考。在訴后,強化情感療愈,通過建立家事案件審結后定期回訪制度,定期關注并及時修復與家庭成員之間失衡的家庭關系,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兩年來,坪山法院共開展家事調查達427次,出具心理評估報告300余份,提供心理疏導逾380人次。
幫扶“回診”
“三維屏障”為愛療傷
家事糾紛中,受到傷害最大的往往是孩子。由于自我調整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他們一般不懂如何處理內心的焦慮,若不進行有效疏導,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
2021年5月,坪山法院處理了一起離婚糾紛,11歲少年因父母離婚內心受創,產生心理“退行”行為。該案雖最終判離,兒子判由母親撫養,但法官覺得案結事未了,少年的心理問題亟待矯正,于是委派心理咨詢師開展司法服務再延伸工作。心理咨詢師發現少年與母親出現嚴重的焦慮“共生”問題。心理咨詢師從專業角度分析評估母子二人的心理狀態,根據分析結果為其制定長期心理干預方案,建議被告注重培養小孩獨立自主意識,幫助疏泄情緒、調整認知誤區、進行親子互動指導等,以期走出心理陰影,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據介紹,針對當事人司法需求,坪山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積極開展司法幫扶服務,及時消除當事人疑慮和風險隱患,有力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兩年來,共開展普法宣傳200余次,發布典型案例50余篇,覆蓋線上線下群眾20萬人次。